日前,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会员胡树威向文汇报记者反映了自己平时所察看到的种种翻译差错,呼吁尽快改变涉外语言环境,迎接世博会的召开。
双语标注错误时有发生
胡树威退休多年,现在还担任着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的文献顾问。出于对英语的喜好,他平时里非常留神各种用语的英文翻译。他发现,伴随本市单位、场合、标牌、产品等用双语标注的现象日益增多,错误也时有发生。
城隍庙里一家旅游定点餐馆,将螃蟹错译成crad(应为crab)印在菜单上;浦东一家著名的园林式宾馆,虽然有APEC会议时有关机构赠送的锦旗,中译英方面的硬伤却随处可见,譬如将中心译为centen(应为center)、儿童译为chindren(应为children)、门译为cate(应为gate)等;不久前刚刚举行的华交会上,从展会介绍到参展企业的信息,其英文版本也是错误百出。
最让胡树威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一本由政府部门出版的对外宣传资料上,也充满了从拼写到语法的各种错误。124icnal是什么?itcityns作何讲解?来华海外游客经过英译,如何变成了船上的海外游客?
英译名规范化管理缺失
记者获悉,早在2003年,市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加大本市公共场合英文译名用管理的若干建议》,并在次年成立了上海公共场合中文名字英译专家委员会,并拟定了一套中文名字英译的基本规则。尽管这样,本市在涉外语言环境方面的混乱现象仍然数见不鲜。
在胡树威看来,这一方面固然是来自于外语能力的总体不足,但更多的则体现了规范化管理的缺失。据悉,相比于汉语语言环境的整治,涉外语言环境的管理一直没遭到看重:既没打造有关的管理体制,也没落实责任单位;《建议》虽然规定公共场合、单位、建筑物和广告的英文译名须按规范实行,却没具体的强制手段。
迎世博千万不可以出洋相
同样要为这种混乱负责任的,还有一些单位责任意识的淡薄。胡树威告诉记者,几年来,他曾多次向多个场合负责人指出过译名中出现的错误,他们总是是口头答应改正,行动上却无动于衷,过一阵子再去看,还是老样子,毫无责任感可言。
世博会召开在即,如此去迎世博,不了解要出多少洋相!81岁的胡树威忧心忡忡。他建议,语委应尽快打造起有关的管理体制,同时要将涉外语言环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有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把此项工作列入岗位责任制,对涉外文稿、译文加大审核,并提供本系统业务用语译文的示范本本。
本报记者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