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翻译不可以翻只能查-- 做译审多年,这是我批评同事时说得最多的,也是同事们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要说有的专业的东西翻不了去查查字典也还罢了,偏偏是能翻的,却不让翻,必须要查,这不是自己作践自己吗?
假如翻译(本文特指实用文体中译英)只不过拿一些除去自己什么人都看不明白的东西去糊弄那些除去中文什么文都看不明白的人的话,当然可以恣意任性、自译其是,但若真把翻译当作一门严谨的科学,就需要遵守翻译的基本准则,不可自以为是乱翻一气。
什么翻译不可以翻只能查呢?
1、 专有名词
既然是专有些,便需要专名专用,一一对应。大家在翻译中常遇见的专有名词有:
1、 单位名字
译例1:国家常识产权局
错译: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reau
正译: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 简称:SIPO)
把局译成Bureau,这就是最典型的按字直翻的例子,却不知,国家常识产权局早有通行于世界的官方定译,假如根据错译推出去,外国人还以为是中国一个什么新设的机构呢!
理论上讲,所有些单位名字都要专名专译,如此才不致产生混乱,但事实上,因为国内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基础阶段,拥有约定俗成的英文定译的单位还是少数。这类单位包含:
(1) 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及直属机构,因为对外交往的需要,早就形成了一套名字体系。
(2) 在民政部注册的各社团机构,好象大部分社团机构的组织章程中都包含有英文名字一条,这就迫使其从成立那日起便产生了一个英文定译。
(3) 大部分学术科研机构,或许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和对外交流较多是什么原因吧。
(4) 愈加多的大型企业。伴随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愈加多的企业单位意识到把自己用英文包装起来向全世界营销推广的重要程度,其中包含起一个好听的固定的英文名。
(5) 其它涉外的或国际化意识较强的单位
毋庸置疑,如在翻译时涉及到这类有固定英文名的单位,需要老老实实地去查出这个英文名,一字不漏一词不改地copy过来,而不可自作倡导,给它翻译一下,如:
原文:浙江双鸽华凯医疗器械公司
正译:Zhejiang Double-dove VITALCARE Medical Device Co.,Ltd.
误译:Zhejiang Double-dove Huakai Medical Device Co.,Ltd.
2、 地名
国内的地名译名体系因为一直存在着是全拉丁化(马上整个地名全部用汉语拼音来表达)还是使用英译名(即专名部分用拼音,通名部分用英译)的争论,所以很难防止地一直混乱下来,民政部门坚持地名拼音化,而且把它抬高到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度,所以到今天,中国各地能看到英文路标极少,即便有也是错误百出,由于是偷偷摸摸的,没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面对这种情势,大家搞翻译的想统一也难,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作为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翻译,我觉得在翻译一个地名前,最好还是到GOOGLE中查查,有没官方定译,如没,再看看有没最常见的译法,尽可能使用多数人用的译法。我有一次翻译到金茂大厦,这幢中国第一高楼在网上时尚的译法有Jinmao Building, Jinmao Mansion1, Jinmao Tower 等三种,用哪一种呢?我后来找到了中国金茂(集团)股份公司 的网站,作为金茂大厦的业主,在这个网站中出现的金茂大厦英译名当然就是官方定译了,所以我按这个原则选择了Jinmao Tower.
3.人名
人名的翻译相对简单些,大家对国人的译名目前通行的办法是使用汉语拼音,只须他本人没自备英文名,或者就是有英文名(如时下不少白领,或者笔者之类的)但其英文名在海外流传不广的,都可以用拼音,但对于在海外英文名流传甚广的,如丁垒(William Ding), 张朝阳(Charles Zhang),与历史名人、港台人物等,还是要查,不然可能没办法对号入座,对大家周围国家使用汉字作为名字的,如日本、韩国、越南等的人名,更是非查不可,不然必然会驴唇不对马嘴,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英译是: Junichiro Koizumi,金正日,英译是Kim Jong Il.
2、 除去专有名词外,有的外来词或外来句也是不可以乱翻的,必须要按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原则溯源到其英文原文,伴随国内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愈加多的国际科技、法规、标准、贸易方面的信息译成中文在国内传播,这类信息有的以词的形式,有些以句子的形式,有的干脆就整篇整篇地在国内广泛引用。
碰到这样的情况,假如能查到原文却不去查,一则吃力不讨好,二则翻译不地道。
譬如,笔者所在翻译公司曾接到一个翻译国家标准的业务,里面有如此一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拟定国际标准工作一般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有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维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
一线翻译拿来后二话不说动手就翻,但其实这段话直接就是ISO文件中的原话,让人译成了中文放在这里而已,原文是:
ISO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 is a worldwide federation3 of national standards bodies (ISO member bodies). The work of prepar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s normally carried out through ISO technical committees. Each member body interested in a subject for which a technical committee has been established has the right to be represented on that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in liaison4 with ISO, also take part in the work.
假如说过去因为大家闭关锁国,有中国特点的东西不少,译者只能站在主观立场自由翻译,但近几十年来,伴随国内经济和社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愈加高,大家平常遇见的文字其实基本上都可在海外找到其原身或影子,有好多有关水平、技术方面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海外资料的翻版,此时,要想拿出好翻译,查找原身才是根本。
譬如,笔者曾在翻译一个企业的水平手册时碰到这二个词:巡检、首检;这两个词都是新词,词典中查不到,假如按字面直译成patrol inspection和first inspection5 就偏离了其原义,巡检的英文原身是:In-process check, IPC,首检的原身是:First Piece Inspection , FPI 或 first article verification, 简称:FAV
当然要到英语中查到中文新词的原身或对应词绝不是易事,有时可谓呕心沥血!
查译的传统工具是各种词典,但词典特别是汉英词典的编撰远远落后于翻译的需要,很多新词是查不到的。
笔者最佳选择的查译辅助工具是谷歌,只须办法得当,不怕麻烦,几乎没查不出的。
譬如,前而提到的首检就是笔者煞费苦心在网络上查出的,由于所有些词典都没网站收录。
有了互联网,使得查译变得切实可行,大家可以充分借助谷歌的全文搜索技术,让中英文原形毕露,目前又出了个中国译典,几乎纯粹就是为查译而制造出来的。
中国译典的编撰方向之一就是把很多英译中技术资料放到数据库中,然后便捷翻译职员通过中文关键字回溯到英文原文。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些。虽然译典目前还处于雏形阶段,但其对翻译职员的意义和价值却非同一般。
很多翻译员对我说,你的译典太好使了,有的还说,我对译典已经很依靠了,没译典我都不了解如何翻译了,我想他们不是在打诳语,由于我一个人也深有同感,没译典就好象鱼儿离开了水。查译典并不是都是由于不懂,有的是为了探寻其定译,有的是为了挖掘其原身, 有的是为了追求更地道的表达,有的则是为了寻求表达上的变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译员都有这种感觉的,由于译员有敬业与不敬业之分。我虽然有十来年的翻译经验,然而一篇千把字的译稿却可能让我用中国译典达几十甚至上百次,而那些只有三四年翻译经验的二流翻译却居然常常自豪地说,这篇翻译我没查一次字典,厉害吧!
在实用翻译范围,特别是中译英方向,好翻译是查出来的,而不是翻出来的,要成为翻译高手,你得第一成为一个查看高手,信否!